設計你的小習慣|培養習慣的重點,不在於「持續做了多久」

許多人都聽過「養成習慣需要 21 天」這個說法,比如連續早晨慢跑 21 天,就能培養出運動習慣。

事實上,培養習慣跟持續天數沒什麼關係。

要是一開始就選了高難度的目標,就算過了 21 天,行為依然不會成為習慣。以早晨跑步這個目標來說,多數沒運動習慣的人往往會覺得太累,最後直接放棄。

行為只有在動機(Motivation)、能力(Ability)、提示(Prompt)同時出現時,才會發生(B=MAP)。動機指的是「你想不想做」,能力是「你能不能做到」,提示則是「你如何知道現在要做這件事」。這套理論稱為「福格行為模型」。

培養習慣初期,我們常常鬥志高昂,動機十足,卻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記性,以致虎頭蛇尾。

改善的方式很簡單。首先,把行為規模縮小——早晨跑步太難,那就改成在家開合跳一次。總之,選一件可以輕易做到的事。

再來,設定一個具體的觸發點,比如「每次上完廁所洗手後」、「每喝完一杯水後」。

接著將這些步驟拼起來:「每次上完廁所洗手後,做開合跳一次」。

看起來很怪,但至少絕對能做到。

做完動作,別忘了給自己一點慶祝儀式,像是在心裡歡呼、揮拳大喊一聲之類。

當你感覺一次開合跳太簡單,就加到兩次、三次、甚至更多。當身體開始產生負擔,就退回上一個標準。

過程中不苛責自己,只要達到目標就大肆慶祝。不貪心設高目標,只做當下能輕鬆做到的事。

時間一久,原本小小的習慣,自然會慢慢成長、蔓延到生活其他角落,長成你一開始想不到的規模。

戒掉壞習慣,不要從動機下手

利用福格行為模型,我們也能反過來戒掉壞習慣。

從最簡單的開始:移除提示。

不想整天一直消紅點點?把社群媒體的通知關掉試試。總是在客廳一邊看劇、一邊吃下過量零食?那就把零食改放到廚房。看不到,就想不到。

移除提示沒用的話,就從打破能力鏈下手。

能力鏈由這五個環節:時間、金錢、體力、腦力、慣例。破壞這些環節,能大幅削弱執行壞習慣的能力。

  • 增加花費時間
    ⭢家裡沒有零食,想吃就要出去買。出去買的時間,都可以看一集劇了。
  • 增加所需金錢
    ⭢比如你每做一次壞習慣,就要給朋友多少錢。
  • 增加所需體力
    ⭢出門買零食很累。
  • 增加所需腦力
    ⭢登出社群軟體,每次登入都要重打密碼。
  • 讓習慣跟重要慣例相抵觸
    ⭢假設你已經養成健康飲食的新習慣,半夜偷吃冰淇淋的習慣就跟它互相抵觸。

要是移除提示跟打破能力鏈都沒用,就只好回頭調整動機。然而,動機是最難動搖的,搭配上面的方法使用,比較有鬆動的可能。

例如,如果你想降低使用手機的時間,不妨將螢幕調成灰階模式。灰階螢幕看起來比較無聊,不容易讓大腦產生愉悅感,使用手機的動機便會下降。搭配關閉通知等方法,會更容易達成目標。

  • 評分|⭐️⭐️⭐️⭐️⭐️
  • 出版|天下雜誌
  • 封面|FE 設計
  • 購書連結|博客來讀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