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離萬物都要錢的世界:「禮物經濟」是什麼?

很難想像七年前的我還這麼抗拒「不帶錢去旅行」的概念,現在的我卻對反消費主義產生興趣,甚至想嘗試我原本斥責的「專門伸手過日子」。人真的會隨著時間改變啊,阿彌陀佛。

最近閒暇的日子變多,我花了很多時間拿來思考、質疑自己所處的社會運作方式與價值觀,像是對成功的定義、金錢與人類的關係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、個人存在的意義(持續中二中)。

會思考這些是從加入「不塑之客」、「斷捨離/極簡主義的生活分享」這類社團開始的。雖然這些團體的訴求不盡相同,但裡面的人都在割捨過去我覺得不可或缺的事物(如塑膠吸管、紙餐盒、電視櫃之類),而且好像丟掉越多越快樂。我很羨慕。

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

另一個契機是,我改變了對食物「保存期限」的看法。

過去我是個只要食物過期,就會毫不猶豫地扔掉它的人,因為受過教育的大腦告訴我「只要過了包裝上印的日期,食物就會壞掉」。為了健康,我不得不這麼做。

後來我看到一個影片,討論大眾對保存期限的錯誤認知,裡頭提到許多食物之所以印上日期,只是廠商覺得在那個日期前吃掉它「風味最佳」罷了。(2022.4.6 更新:原影片已下架,以其他部在講相同主題的影片代替)

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2011 年的報告指出¹,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當中,有三分之一被浪費掉。與此同時,全世界有 8.15 億人民處於飢餓狀態²

這不是很荒謬嗎?明明都在同一顆地球上,有人因為一行日期標示就輕易丟掉食物;有人卻連一頓飯都吃不飽?

Facebook 社團「剩食終結者-吃不完找我 :v」是個減少食物浪費的互助性社團,只要你有吃不完的東西,就能 PO 到社團裡請成員幫你吃掉或拿走,像是多出來的便當、自己種的菜、快過期的醬料、甚至是⋯⋯已經過期的茶包。

沒錯,就算是過期的東西還是有一堆人搶著要!顯然他們完全不擔心吃了這些「過期食物」會烙賽或送醫院什麼的。從此之後我了解到:

  1. 不要相信保存期限,相信自己的感官:想知道食物有沒有壞掉,就聞聞味道、摸摸質地、觀察顏色,找回生存的本能吧。
  2. 很多食物就算過期,還是可以吃。如果自己不想吃,還可以給別人吃,有很多人願意珍惜這些過期食物。
  3. 很老派但還是要記住:珍惜食物。

認識「禮物經濟」的契機

或許是命運的安排,在對環保、食物浪費等議題有所認識後,因緣際會下我又逛到楊宗翰的部落格「空屋筆記」,被他「把自己當成禮物送給社會」的生活方式吸引,找了一個下午看完他的所有文章。

他的部落格提到幾個我很喜歡的概念,像是禮物經濟、Freegan、免費商店。這些概念與我先前接觸的議題銜接起來,連成一種嶄新的人生觀:

人類只是因為產出太多,所以必須創造更多消費者來消耗產出,洗腦大家也洗腦自己擁有什麼才能過得幸福。

可是,要過得幸福,不一定要透過消費來達成。

我應該學著不執著於得到全新的物品,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物盡其用。

或許可以大膽推測,現在的人類其實只靠互助就能滿足生存所需。這將間接將我們從日復一日的勞動中解放出來,向金錢至上的社會說再見,從而促使我們追求真正的個人實現。

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種生活方式,我決定把散落在他各篇文章中的概念說明集結起來,重新整理成一篇文章,並把台灣目前有的相關資源一起整理進來。

禮物經濟是什麼?

禮物經濟(gift economy)是法國社會學兼人類學家 Marcel Mauss 在其著作《The Gift》探討的非經濟交換模式³

禮物經濟的概念近似於共享經濟(share economy),差異在於共享經濟是把「多餘」的物品分享給他人,避免資源閒置造成浪費;禮物經濟是把自己擁有的一切當成禮物,不求回報地送給別人。

也就是說,禮物經濟的重點不在「交易」,而是「關係」。禮物經濟沒有預期的回饋對象與回饋內容,簡單說就是:每個人把自己與自己擁有的事物當成禮物,贈送給任何需要的人。

生活中不乏禮物經濟的例子,像是讓座給需要的人、送禮物給朋友、扶老太太過馬路。禮物經濟就是把這些「善舉」、「親友專屬的行為」擴大到所有人身上,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惠。

Freegan 的意思是什麼?

Freegan 是「Free」(免費)和「Vegan」(純素主義)的複合字,通常翻成「不消費主義」或「免費素食主義」,奉行這種主義的人稱為 Freegans。

Freegans 是一群不消費、或只消費即將被丟掉的食物,盡可能不消耗地球資源過活的人。很多 Freegans 同時是素食主義者,並避免使用任何造成動物痛苦製成的物品,如皮毛。

Freegans 可能會透過挖掘塞滿過期食物(但明明就還能吃)的超市垃圾桶、向菜市場攤販索取因賣相不佳而淘汰的蔬果、拿取餐廳或麵包店當日賣不完的食物等管道來溫飽肚子。

免費商店是什麼?

免費商店以禮物經濟為本,提供一個讓資源能免費、自由流動的空間。每個人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送來免費商店當成禮物,讓物品有機會被其他人使用、獲得重生;另一方面,任何人都能到免費商店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,以「珍惜拿走的物品」作為回報。

免費商店不是良心商店。良心商店由店家提供顧客商品,商品有價,運作仍然奠基於交易關係;免費商店裡的東西不需要任何代價(無論是金錢或其他形式)就能帶走,沒有顧客、店家,只有共同維護這個空間的參與者與空間管理人。

免費商店不等於以物以物。即使你雙手空空,還是可以來免費商店拿回你需要的東西;若你提供了物品,也不必非要拿點什麼回去作為交換。

「讓物品重新被人使用」才是免費商店的核心精神。

從免費商店延伸出來的模式還有「共享冰箱」。共享冰箱與餐飲業者合作,收集、重新分配剩下的食物,再提供給任何需要的人。想加入台灣的共享冰箱或成為「享食人」行列可以參考「享食台灣」網站。

附上楊宗翰整理的台灣免費商店地圖,包含免費商店、共享冰箱、免費市集的地點資訊。

如果無法親自前往這些地點,我在這裡提供幾個可以免費贈送或拿取物品的線上管道(歡迎留言補充):


參考來源

¹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:〈GLOBAL FOOD LOSSES AND FOOD WASTE〉
²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:我们离“零饥饿”还有多远?(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2017)
³ 巷仔口社會學:〈台灣捐款文化與公民社會:「禮物經濟」在社會改革的角色
⁴ 台灣資訊環境協會 — 環境資訊中心:〈Freegan:不購物就可以不上班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