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是否注意過生活中那些「看起來有點奇怪」的設計?有些怪設計隱藏得很好,幾乎完美融入日常;有些則非常顯眼,令人難以忽略。其實它們的怪往往來自欲創造的特定功能:「防偽」。阿格羅(Agloe)的故事就是個戲劇化的例子。
不存在的地方
阿格羅是個位於美國紐約州羅斯科(Roscoe)附近的虛擬小鎮 ——更準確地說,是個實際存在過的虛擬小鎮。一九三〇年代,地圖繪製公司「將軍製圖(General Drafting)」為防範有心人盜用地圖,刻意在紐約地圖中加入「阿格羅」這個虛構地名。如此一旦有人剽竊,他們就能立刻指出證據。
數十年後,他們發現「蘭德麥克奈利(Rand McNally)」公司出版的紐約地圖上竟然也出現阿格羅,便一口咬定對方偷走了自家地圖,並威脅提告。然而,蘭德麥克奈利公司不但不承認侵權,甚至宣稱那裡真的叫阿格羅,因為他們發現當地有間「阿格羅雜貨店(Agloe General Store)」。
到底怎麼回事?原來是店家命名時參考了將軍製圖公司的地圖,以為當地真的叫阿格羅,便拿地名作為商店名。結果弄假成真的地圖公司只能摸摸鼻子,讓整件事不了了之。
阿格羅這個名字在當地沿用多年,但隨著當地沒落,阿格羅漸漸從地圖上消失。2014 年,美國地質調查局(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)將阿格羅加入地名資訊系統(Geographic Names Information System)資料庫,為這個實際存在過的虛擬小鎮留下最後的紀錄。
像阿格羅這種故意放在地圖上的錯誤資訊稱為「街道陷阱(Trap streets)」,目的是保護版權,避免地圖製作者的心血被別人隨便捧走。這些虛擬地名會標在不影響用路人的區域,一般人通常不會發覺。台灣版 Google 地圖也曾在各縣市畫上不存在的「方吉路」,如台北的方吉路連接的是中正區貴陽街一段——現實中它只是介壽公園內的一條小徑——可惜 Google 已經移除台灣的這條假街道。
感謝讀者 Khalid al-Hazmi 留言補充:「雖然『方吉路』已被移除,但街道陷阱至今依然存在,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方式,例如台南市永康區崑山街 258 巷,在 Google Map 上的標示是昆山街,但並不影響查詢(Google Map 有異體字修正提示),且兩者英文轉寫皆為 Lane 258, Kunshan St.,對外地人不會有任何影響,而全台灣也沒有『昆山街』這條路,就算寫錯地址也不會有大問題。)
車牌字體巧思
除了已在 Google 上消失蹤跡的方吉路,台灣路上還有一種隨處可見的防偽設計,那就是「車牌」。
車牌的主要功能是讓政府、執法單位辨認身份,因此車牌設計多聚焦於提升辨識度及防偽度,其中車牌號碼的字體設計更是防偽關鍵。也因為這樣,比起重心穩定、筆畫統一的印刷字體,車牌字體看起來特別「怪模怪樣」。
台灣第一塊車牌是在日治時期發出去的,因應不斷增長的汽機車數量,至今車牌已演變至第八代(2012 式)。八代車牌除從上一代的六碼增為七碼,字型也全面換新,提升塗改號碼的難度,像是 3 上半部的轉折讓它無法被塗成 8 或 B ,而 B 的上下筆也刻意做出頭以免和 8 混淆,並和 D 採不同的轉角處理。然而,八代車牌仍然有許多為人詬病的地方,如 0 和 8 的差異度太低、字型風格差異過大(數字 9 的尾端是尖角,6 卻是圓角)等。
(註:不過這個設計也是為了防偽,只能說不要用一般字型設計的標準去看待防偽字型比較好,更多補充細節請見精通台灣車牌的 Khalid al-Hazmi 留言)
世界各國的車牌字體多是基於既有字型修改而來,以汽車工業享譽全球的德國卻自己研發了一套車牌字體「FE-Schrift」。FE 是德文 fälschungserschwerend 的縮寫,意為「難以仿造」。這款字型對外觀相似的字母做了誇張的差異化,例如把 O 設計成卵形、0 做成缺一角的圓角矩形、提高 E 中間的橫線避免 F 被改成 E。雖然這樣的設計多少犧牲了美觀,但的確能有效達到防偽效果。
金錢設計玄機
自從 800 年前宋代將紙幣概念推廣開來,隨之而來的便是無窮無盡的造假問題,當權者怎麼抓都抓不完。不過「砍頭生意有人做,賠錢生意沒人做」,官方決定以改良製鈔技術來增加製作偽鈔的成本,使偽造者無利可圖。這個防偽方針沿用至今,應用到所有與金錢相關的官方印刷物,小至發票,大至紙鈔,不同的印刷物有不同的防偽措施,以下舉幾個稍不留意就會錯過的例子。
你手邊有今年 3–4 月的傳統發票嗎?仔細看發票最上方那兩行字,你會發現「收銀機統一發票」的「票」字少了右下的捺筆。其實每期傳統發票不僅顏色不同,上方字樣也總會有字少一劃,有時是「銀」沒勾起來、有時是「統」少一點。除此之外,發票號碼上會添加紅色滲透性油墨,這種油墨可以滲透到發票背面,有效防止號碼遭到塗改,且號碼後面的「圓形防偽印紋」每期也會根據當年生肖更換設計。
還有一種很難發現的防偽設計「微小字」,指的是利用微縮印刷技術印製極小的字。微縮印刷相當考驗機器的精密度,用一般影印機、印刷機根本複製不來,只會得到一坨虛線或實線,所以這種防偽技術常見於紙幣、支票、身分證明等。例如新台幣百元鈔右下角的漸層橫線,就是以白底黑字及黑底白字的「THE REPUBLIC OF CHINA」連續字樣製作的,其字高只有 0.25 毫米;中華民國身分證背面欄位的分隔線由「THE REPUBLIC OF CHINA」的無間隔字母組成;中央印製廠亦運用黑白相間微小字、中文微小字等技術印製支票。
同樣應用在鈔票、支票上的防偽設計還有「磁性油墨」,指在油墨中添加磁性物質印刷,讓專業儀器依照油墨量與位置判斷真偽、自動分類。這種技術一來可以防偽,二來可以用於磁墨字元辨識(MICR, 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),降低電腦讀取的錯誤率。
台灣常用的支票底下那行長得很特別的數字,就是用磁性油墨印的。它使用的是磁性字型「E-13B」,該字型廣泛應用於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等國家。E-13B 字型之所以有那麼奇怪的外形,是為了確保每個字都有獨特的磁性形狀,以便磁條讀取器辨識。
另一個常見的磁性字型是「CMC-7」,在南美洲、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很普遍。每個 CMC-7 的字符由七條垂直線構成,中間以四個小間隙、兩個大間隙分隔——雖然 CMC-7 看起來和 E-13B 一樣怪,但它們都能讓機器快速識別字符,屬於世界通用標準。
下次看到「怪怪的設計」時,不妨研究一下它之所以長得那麼怪的原因,說不定你會意外發掘更有趣的防偽設計。
本文原刊登於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第二十三期,不過與紙本內容有些許差異。購買全彩高清附圖版請洽各地大誌銷售員。